传统文化 |
【神传文化】(第387集) 晏子故事几则(上) |
发表日期: 2017年3月7日 |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听明慧广播神传文化节目,我是主持人馨语。在这两期节目里我们来讲讲春秋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晏子的故事。 晏子,名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宰相,他经历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多年,正直无私,从不谄谀逢迎,敢于进谏。孔子称赞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春秋》中记载了近百则晏子劝谏的故事,我们今天先讲其中的三则: 一、庄公矜武力、不顾道义,晏子谏 齐庄公崇尚武力,不顾道义,欲兴征伐。一次,他问晏子说:“威震当世而使天下归服,要怎样做呢?”晏子回答:“能够爱护国内百姓、重视百姓付出劳苦的国君,能够消除国内的邪恶逆乱;能听取中正之言任用贤人的国君,能威慑诸侯;施行仁义而乐于为百姓谋福的国君,能够使天下归服。”庄公没有采纳。 有一次,庄公饮酒之时,下令召见晏子。晏子进来入座后,庄公令乐工歌唱道:“停下吧,停下吧,我不能喜欢你啊,你来干什么?”乐工连续唱奏了三遍,晏子才明白,原来说的是自己。晏子说道:“我听说,势众而不主张正义,力强而不讲究礼节,好勇而厌恶贤能,是自取灭亡之道,灾祸必然降临其身,说的就是象国君这样的情形。我之谏言不被采纳,希望让我离去。”晏子说完就走了,庄公也不挽留。晏子辞职归隐,在海滨耕作。 庄公置晏子的劝谏于不顾,一意孤行,不断兴兵发动战争,纵欲、贪色,国家疲敝,百姓遭殃。向西攻打晋国,攻下朝歌,到达太行、孟门。一年后,天下大乱,百姓就散去了,庄公因与大夫崔杼的妻子私通,遇崔杼作乱被杀。 二、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 晏子劝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仰慕圣人并听从他们的教诲,没有听说过他们听从谗邪奸佞之人来进行赏罚的。现在君王与亲近的人相互逢迎取悦,说:‘将死的人还尽力寻欢作乐呢,我们怎么能为行仁义而活得还不如犯人呢?’所以宫内受宠的嫔妃强夺豪取国库资财;宫外受宠的臣子,在边远之地假托君命巧取豪夺;执法的官吏,都苛敛百姓,人民忧愁痛苦,贫困交加,可是奸邪之人却更加富足。这些人隐瞒真相,掩盖邪恶,蒙蔽迷惑君主,致使贤臣常遭患难。我听说,古代的贤士,遇到可亲附的国君就出仕,遇到不可亲附的国君就退隐。我请求离去了。”于是策马离开了朝廷。 景公命韩子休追赶晏子,传话给晏子说:“我不仁德,不能按您的教诲去做,因此到了这个地步。您离开出走到哪里,我就跟着到哪里。”晏子又策马返回来了。他的驭手说:“您刚才离开得为什么那么快?现在回来又这样快呢?”晏子说:“景公刚才说的话还是很诚恳的。” 三、景公病久不愈、听谗言,晏子谏 景公患了疟疾,每天发一次,一年没有痊愈。诸侯纷纷派人来问候。大夫梁丘据、裔款对景公说:“我们供奉鬼神,祭品比先君丰盛得多。现在您的病很厉害,成为诸侯的忧虑,这是祝官吏官的罪过,诸侯不了解实情,大概会认为我们对鬼神不恭敬,您何不杀掉祝官固和吏官嚣以辞谢客人?”景公很高兴,告诉晏子。晏子说:“从前在宋国的盟会,屈建向赵武询问范会的德行,赵武说:‘先生管理事务尽心尽意而没有私心。他的祝官吏官祭祀的时候,向鬼神讲诚实的话而不感到问心有愧。’屈建把这话告诉了楚康王,康王说:‘神和人都没有怨恨,他荣耀地辅佐五位君主使他们成为诸侯的盟主实在是应该的了。’” 景公说:“梁丘据和裔款认为我能够事奉鬼神,可是鬼神不保佑我,所以我想杀掉祝官吏官,您说这话什么意思?”晏子回答:“如果是有道德的君主,举动都没有违礼的事,上下的人都没有怨恨,祝官吏官向鬼神讲诚实的话而不感到问心有愧。因此,得到神明佑,国家得到神明降下的福禄,祝官吏官也有一份。他们之所以家族兴旺有福、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是诚信的君主的使者,他们的话对神明忠诚信实。如果遇上邪僻放纵的君主,肆意做不符合法度之事,无所顾忌,不考虑怨谤,不害怕鬼神的惩罚。天怒人怨,在心里还不肯改悔。祝官吏官如果向神明讲诚实的话,这就是讲君主的罪过;如果掩盖过错,这是虚诈欺骗,祝官吏官进退两难,无话可讲,只好说些不相干的空话来向神明讨好,因此,得不到神明的护佑,国家遭受祸害,祝官吏官也一块遭受祸害。他们之所以患病夭折,是因为他们是暴虐的君主的使者,他们的话对鬼神欺诈轻侮。” 景公说:“那么怎么办?”晏子回答:“这样下去没法儿办了。施政没有准则,征敛没有限度;如果不能供给就加以治罪,人民都很痛苦疲惫,向鬼神诅咒君主。如果说祈祷能给人带来好处,那么诅咒也会给人带来损害。聊地、摄地以东,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人口多得很呢。即使祝官吏官善于祈祷,又怎么能胜过亿万人之诅咒呢?难道还要杀祝官吏官?唯有修养品德才是正理。”景公听从谏言,让官吏放宽政令,解除禁令,减轻赋税,免除百姓对官府所欠的债务。这样做了以后,景公的病就痊愈了。 好,今天就先为您讲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讲。感谢您到收听,下次时间等着您。 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7/1/2/晏子故事几则(1)-3400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