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自焚真相|中南海上访纪实|5138迫害致死案例 |1400例造假
短波收听指南

订阅视频

海外用户可下载明慧广播手机应用
传统文化

【神传文化】(第404集) 驷马之门 兴于心地

发表日期: 2017年10月16日
节目长度:13分 Get Windows Media Player
在线收听
下载
3,117 KB

12,188 KB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明慧广播神传文化节目时间又到了,我是主持人馨语,欢迎您的收听。

今天我们先来讲一个“驷马之门 兴于心地”的故事。

于公是西汉时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其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子孙皆封侯。于公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他精通法律,断案执法公正,无论大小案件都详细查访,认真审理,知冤必救,百姓感激,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尤其是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冤案,坚持为孝妇伸冤,不仅流传千古,而且留下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的道德规例。

故事是这样的:东海郡有个孝妇,年轻守寡,又无子女,很恭谨地奉养婆母,婆母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她的婆母对邻居说:“我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勤劳辛苦,我怜悯她年轻守寡又没有子嗣。我年纪大了,长久拖累于她于心不忍,如何是好?”后来婆母竟自缢身亡。

可婆母的女儿却上告县官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县吏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害婆母,但在县吏的严刑逼供下,孝妇最后竟屈打成招。

此案定案后报送到上级官府,当时于公任郡决曹,认为这个妇人奉养婆母十多年,以孝顺闻名乡里,一定不会是她杀害了其婆母,但是太守不听于公的意见。于公为此案件明询暗访,察知为一桩大冤案后寝食不安,百般为其表白,寻求生路。无奈昏愦县官,愚昧太守,不顾于公再三直谏,不作详查细询,最后竟将孝妇判处死刑,致使无罪的孝妇遭有罪之诛。于公极力争论不成,抱着卷宗在府上痛哭不已,辞职而去。

孝妇冤死后,东海郡内,枯旱三年不雨,五谷不熟。新太守上任,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陈述孝妇的冤情:“孝妇不该被处死,前任太守冤杀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新任太守详查了全部案卷,为孝妇平冤,并亲自前往其坟前祭奠,立墓碑表彰其孝行。祭祀刚刚结束,天上立即下起了大雨,当年该郡五谷丰收。郡中人由此更加敬重于公。

一日,于公家的闾门坏了,地方父老一起来为他修理,他说:“可将闾门稍放高大,使它可容驷马高盖之车出入。”众人闻言茫然不解,便一齐问道:“是何缘故?”于公被问,只得说道:“我平日审办案件,多积阴德,未曾冤枉于人,将来子孙必有兴起者。”众人都相信他说的话。

于公之子于定国,也担任过县狱史、郡决曹、廷尉,承继了其父严谨的办案作风和秉公无私的品质,以公平宽恕著称当世,史载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意思是说他审案公平合理,尽量照顾鳏寡孤独,疑罪从轻处理,在案子面前审慎从事。时称“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无冤”,汉宣帝也说:“于定国任廷尉,百姓没有怕受冤的顾虑。”
于定国后来担任丞相,其子于永以孝传闻于当世,因贤良被选为驸马,娶馆陶公主刘施为妻,后来任光禄勋、御史大夫。汉代“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于定国父子就职于其中的两个,并且封侯传世,可谓富贵兴盛之家了。果然应于公昔日之言,“于公高门”亦成为成语典故流传后世。

这件事明确记载在正史《汉书》里。于公深信因果,心存敬畏以至于坦坦荡荡,为官处事有公正仁恕之心,其所言更透露出因果报应观。如果像于公“公其心”,执法公正,昭雪冤枉,则处处是活人、利人,累积善德,自无恶果可惧,自然有福报可期。先贤评曰:“‘驷马之门’亦兴于心地耳。”古语所云“欲广福田,须凭心地”,所谓“百福千祥”,种种福分与祥瑞,不都是从顺应天理而为善中得来的吗?!

中国传统文化敬天信神,相信因果报应,这不仅深刻影响着百姓,其实历代很多君王也因此善于纳谏、勇于自责,从而化解危机。接下来我们再讲讲古代明君敬天信神的故事。

据《商史》记载,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即位后,天不下雨闹大旱七年之久,成汤于是来到桑林之野诚恳地向上天祈祷,他以六件事自责道:“是因为我的政令无度;或是我使得臣民有违职责;或是我的宫廷生活奢侈腐化;或是我任由后宫弄权乱政;或是我吏治不严使贿赂盛行;或是我听信谗言以使小人得势?”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这就是历史上的“汤祷桑林”。商汤祷雨,开启了历代明君修身和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的先河。在皇帝即是法律的时代,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更显天威。

唐太宗罪己广为人知,当时御史向唐太宗告发广州都督党仁弘贪赃枉法。太宗心想:他跟我多年,东征西讨,很有才能,怎会犯这样罪呢?就没有准奏。

唐太宗懂得不惩治贪官污吏,邪风会蔓延,百姓要受苦,朝政会乱法度。于是下诏大理寺拘捕归案,秉公审理。大理寺依据把他判成死刑,禀奏太宗。唐太宗觉得党仁弘是个难得的将才,为自己立过汗马功劳,给他个悔过的机会。于是就御笔改为罢官流放。

唐太宗反思随意改判,损害法律的尊严,对贪污者是纵容。早朝宣布:朕偏袒旧臣,违背国法,会失信于民啊。可恶的私心。说着哽咽起来。

唐太宗手拍龙案,沉痛地说:“朕徇私乱法,理应受到惩戒。现在我要到南郊去,身居茅庐,沐浴斋戒,向上天谢罪三日。”群臣跪下劝阻。唐太宗看看跪在地上的满朝文武,沉痛地说:“众爱卿能原谅朕,朕不能原谅自己。我可暂不到郊外对天谢罪,但要颁发诏书,向天下昭示自己的罪过。”说罢,提笔写了“罪己诏”,令大臣速向全国臣民颁布。唐太宗曰:“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为了百姓宁愿上天把灾难都降在自己身上。海纳百川的唐太宗胸怀天下、开明纳谏、忘我至诚之德,是成就大唐帝国、百国朝圣的灵宝,乃厚德载物!

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嘉庆帝即位后,下诏求言献策。洪亮吉任职上书房,写下千言的奏折,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切,触怒嘉庆。下狱并定死罪,随后嘉庆后悔,又下旨改为流放伊犁。洪亮吉被流放伊犁后,这年四月,北方大旱,地方官们祈雨,不下;嘉庆祈雨,不下;设粥场赈济饥民,不下;下令赦免人犯,还是不下雨。嘉庆忧心忡忡,自己想到可能是冤枉洪亮吉,激怒了上天。他把平反的诏书亲自抄写,当他写完“钦此”最后一笔的时候,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紧接着雷声大作,大雨从天而降!嘉庆感叹道:“天鉴捷于呼吸,实可感畏。”人之所为,神目如电。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

从周具文武,到康乾盛世,诸多明君敬神、罪己、济民。天道慈悲神圣。“老百姓是衣食父母”,诸多明君“罪己诏”恩泽百姓,广施德政,推崇佛法,佛光普照人心,正气风尚,长治久安,经济走向空前繁荣,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百国来朝。

听众朋友,这一期的神传文化节目就播送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时间再会。

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7/9/19/驷马之门-兴于心地-353881.html
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7/7/4/历代明君敬天信神的故事-34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