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自焚真相|中南海上访纪实|5051迫害致死案例|1400例造假
海外用户可下载明慧广播手机应用

海外用户可在Podcasts收听明慧广播电台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第十二集)

发表日期: 2006年3月27日
节目长度:11分 Get Windows Media Player
在线收听
下载
2,636 KB

10,316 KB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明慧广播电台的传统文化节目时间。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的是三字经中的一段故事。

三字经里有一段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断机杼。讲的是孟母善于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出生于山东。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家开始的时候呢住在一个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经常从家门口经过,孟子就模仿送葬的队伍,哭哭啼啼,吹吹打打的样子。孟母见到以后认为这样对他读书不利,于是把家般到了城里。到了城里家处闹市之中,整天杀猪叫卖的
声音不断,孟子呢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作买卖的游戏。孟母看到以后觉得这个地方也是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家,般到了一个学堂的附近。初一这一天,官员们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学堂里每天书声琅琅。天下的小孩子都是很好奇,很愿意模仿。那孟子见到这些呢,也都一一记住,模仿着去做。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有一天孟子因为不用功读书,逃学回家,孟母见到以后,立刻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自己正在编织着的一匹布剪断,并对孟子说:求学的道理就象我织布的道理一样。要一丝一丝织上去才能织成一块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象你这样不用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怎么能够成就大业呢?孟子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从此发愤向学,终于成为一位饱学高德之士。孟母因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会注意到环境对自己孩子的影响。那如果环境不良呢,孩子在行为上就容易出现偏差。为了让幼年的孟子能够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孟母曾经三次搬家,留下了孟母三迁这个有益的幼儿教育故事。

好,那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呢,孟母她不仅仅是一个选择居住环境的问题,她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注重道德教育,做人呢,讲究从小要知书达礼,长大了以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孟母呢,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能够发发自内心的,能够养成勤奋读书,发愤向上的这样一个好习惯。所以呢,选择了三次搬家,最终在一个学堂的附近定居了下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孟母幼教当中,在教育自己幼小孩子的过程当中,不但注重讲道理,而且非常的善于讲道理。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年纪小啊,有些道理,你要用抽象的语言去表达的时候,孩子可能不一定能够理解好。那么她就用一个很具体的动作,把正在织的长长的一匹布,一刀两断,从中间剪断,告诉他这个布要一丝一丝的织,天长日久才能够织成一匹很好的布。那如果你中间把它断掉的话,这匹布就成了废料,不会成材。给他做出这个具体的动作,用以辅助自己讲明那个道理,这样孩子看了以后呢,非常的形象,而且印象深刻,对于理解和记住她讲的道理都是非常有帮助。


说到讲道理呢,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从中国大陆这个环境中教育出来的人,都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你给他讲道理的话是没有用的,他听不懂,因为他没有这个语言能力。其实据我的观察真的不是这样。我发现现在在西方社会,很多的人哪,特别是教育背景比较好的这些家庭,他都是循循善诱。那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根本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经常的给他讲。遇到一个事情呢,不但告诉他怎么作,还告诉她为什么这样做。而且都是用一些大人们平时说话的很平直浅显的语言,而不是用那种Baby Language,就好象那种嗲嗲的那种话啊,怕小孩子听不懂。不是的,都是正常的语言,只是比较平直而已。那这样讲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他们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其实很多都是语言能力非常的强。他很早就能开口说话,而且一旦开口说话的时候,都很有表达能力。表达出来的这个意思呢,很有逻辑,很有思想在里面。这个是和家长,从零岁开始,就循循善诱,注重给他讲道理,而且注重在语言上去进行示范,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因为小孩子从小和父母亲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是最亲密最直接的,那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对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做法,跟他们讲的东西其实都是幼儿教育这个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就要在这个中间很自然而然的去做出一些努力,给他提供这样的环境。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都受到熏陶,那么时间长了以后,他必然就会打上很深的这个环境的烙印。那么你是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这个就有助于孩子在语言方面发展。你很注重讲道理,什么事情都讲得很清楚,那样去以理服人,那这个孩子就会养成这样认识事务和待人的习惯。当然如果你就是靠打骂呀,或者是宠爱腻爱,那这个孩子就认为,如果说我自己有什么要求,我就发脾气,我就哭闹,这样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那说到这里呢,我们有的时候就会听到一些父母亲,特别是第一次作父母的人。对自己那个头生的孩子呵非常的疼爱可是也非常的头疼。为什么小孩子什么都要哭,都要闹。大人真的是扭不过孩子,最后,要玩具,不给,要哭;要吃奶,不能够马上满足的时候,要哭;要做一个什么,不满足就连哭带闹的,最后甚至会有一些耍赖的举动吧,产生一种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这样一种僵持。那么其实这种情况呢,恰恰就是大人没有一种明确的教育目标。你只是喜爱这个孩子。这种喜爱并不能够真正使自己的孩子成材,使他成为一个将来懂得自己怎么样去做人,怎么样去生活,怎么样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人。他并不能学到这些。所以光有喜爱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注重教育而且要教育得法。就是说你教育的时候呢要目标清晰而且要方法得当。

从孟母三迁,孟母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道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发自内心的按照道理去作,去约束自己,从这段教子佳话中呢,我就想到了修炼。中国自古以来呢其实都是有这个修炼文化。修炼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当中是非常精彩的一个部分。只是到了最近这几十年吧,49年前后,我们才失去了这一段根。那我们法轮大法其实就是修炼,不用出家,不用进山,也不用入庙,就是在日常的居家生活中,工作学习中,你用真善忍的法理去要求自己,然后炼法轮大法的五套功法。这样呢身心都能够升华提高境界,最终达到修炼的圆满。其实即便不修炼,你懂得一些修炼的道理,你在生活的实践中去运用的话也会给自己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我们法轮大法修炼就讲:强制不能改变人心。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愿意去修炼,按照真善忍的法理去作,你才能够达到境界的升华。那么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呢,即便你没有修炼,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你知道这个道理的重要。你给他讲道理,讲明了一个道理,这个孩子的内心就有一种原则生根了。这样这种约束力是有持久力的。如果你只是从外在的打骂呀,强制呀,或者是天天看着他让他如何如何去做而他却不认同也不理解你为什么让他这样去做。也就是他没有懂得这个做法背后这个道理的时候,当你不看着他,他就会按照其它方法却做。而且我们作为家长呢,你平时的言行其实就是在阐述着你的道德理念为人的道理。如果你很懒散的话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勤勉这就是矛盾。那孩子究竟是应该按照你言语上的教育去做呢,还是按照你身教的这个榜样去做呢?那就等于你给孩子摆出了一道难题:你是选择这个还是选择那个,这两个都是我教给你的。那么你的教育效果可能就不好。所以如果一个家长注重教育,真正想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负责的话,那对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的表现那就一定要非常的清醒,不能够掉以轻心。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的传统文化时间已经到了。好,我们就聊到这里。希望我们明慧广播电台的传统文化广播时间,能为您的心灵带来一片净土,对您的生活有所助益。好,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收听。